【媒体关注】不是技术课的《中国古代技术》
时间:2017-04-21
编者按:
本学期利记体育,利记体育app新开一门《中国古代技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关媒体对此作了专门采访报道,以下将“上海教育新闻网”专题报道全文转载(原文标题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不是技术课的《中国古代技术》”):
诸葛木马走山川如履平地,中间使用了什么样的原理?陶瓷最早上釉都是单色,在不同温度下变化都不一样,古代人是怎么控制的?从单色到多色,是怎么做到的?《水浒传》中安道全是用什么方子褪去宋江脸上的金印?……3月14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这学期新开的《中国古代技术》正式开讲,作为利记体育,利记体育app“科学精神与技术创新”模块的核心课程之一,让通识课华丽变身,这些有趣的问题将成为这门课程各章节破解古代技术的主要内容。
不是技术课,那这门课主要讲什么?
《中国古代技术》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通识教育“科学精神与技术创新”模块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不是基础课和必修课,也不是专业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利记体育,利记体育app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授课内容上,主要讲古代技术,但目的不是变成技术课,而是通过比较在不同时代的技术特点,激发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思维。”作为该门课程的顶层设计者,校长陆靖教授如是说。
3月14日晚上,这门课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家跃教授首讲“中国古代技术导论”。徐家跃说:“明代以降,中国科技水平如江河日下,当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深层的,也有表象的。”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提出了一个“李约瑟难题”,我的这次课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把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作一个对比,讲“前科学”与现代学科的关系。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徐家跃表示,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内涵相当丰富,“作为工科学生,首先就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的树立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徐家跃从“中国古代技术成就”、“分析古代技术的特征”、“古代技术与现代化”、“前科学与现代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为学生描述了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成就以及对现代学科的深远影响。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技术的好奇、探究和思考等有趣问题。
听课的学生课后说:通识课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启发思维方式引人入胜,发人深省。通过案例教学,同学们深刻感触到中国古代技术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精彩绝伦,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技术、热爱创新的学习热情。
记者了解到,这门课程由各个学院精挑细选出来的专家教授分别担纲主讲,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古代技术具有的基本特征,把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主要专题内容还有“《天工开物》与中国古代人文技术”“从《梦溪笔谈》看中国古代‘大技术观’”“中国古代化学技术‘炼丹术’的真相”“中国古代建筑技术”“鬼斧神工赵州桥”等共10讲。
不是要教会学生“可以应用的技术”,那目的是什么?
从去年就开始在校外广泛调研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这门课程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可以应用的技术,而是让学生去多想想、多了解中国古人在不同时代如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陆靖说,所以这门课在授课形式上,会在课前提出问题,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探究。在课程内容上,个别专题还会进行扩展,从现在的一个专题扩展到多个,有些专题最后还可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
“结合应用型高校特点,探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古代辉煌的技术成就,讲好中国故事,根植学生技术兴国的理想信念,同时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陆靖说,“四个自信”不是要给学生讲一堆大道理,而是通过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挖掘精神养料,让“授课”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工作者。
承担这门课程各专题教学的老师们介绍说,《中国古代技术》不是从纯科学、纯技术的角度出发,而是突出背后的科学内涵和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当时背景下的古代冶金技术从选矿到成型是怎么做到的,配方是什么,怎么想出来的?都江堰修建之前旱涝无常,修建之后成都变成了天府之国,而修建都江堰又包含了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代建设相似的工程又是用的什么样办法?为什么先有陶再有瓷,两者相比难度在哪里,怎么解决技术难题的?通过这些来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培养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典型技术案例讲解,展现中国古代“始于本土、善用自然、巧夺天工、技术传承、技艺融合”等技术特征。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案例分析,展现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技术成就,以及曾经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技术贡献,以此增强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大学生对民族复兴和技术创新的责任感和迫切感,增强大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并由此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和技术创新的潜质。
“对于中国古代技术辉煌成就,包括古代冶金、建筑等重大发明都有了总体上有了更加显性的认识。课堂上老师结合案例,引导分析了中国古代技术的特征,对于古代人善于驾驭自然、与西方思维体系的区别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在听了《中国古代通识课》第一讲后这样说道,这门课程跟以往其它的课稍有不同,除了老师带着问题的讲授以外,还有很有意思的互动环节,“第一讲就已经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技术的历史地位和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增加了了解和学习的欲望,增强了文化自信。”
对授课教师要求高,那这门课要怎么讲?
具有深厚校企合作科研经验的徐春教授主讲“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从一把千年不锈、具有金属记忆功能的锋利宝剑——越王勾践剑着手,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说明冶金技术对国家军事、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应用,对国家安全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徐教授说,课程教学方式采用问题导向、教学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对各国冶金技术的先进性进行比较,了解国内外现代冶金技术的目前发展现状,及其各国军事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美容驻颜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正在为此做第八讲准备工作的王伟教授坦言,这样的课程对于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极高,她为此足足做了将近一年的“功课”。在课程中她将结合吕雉、慈禧、武则天、太平公主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国古代美容驻颜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技术特点,通过古代驻颜化妆品的起源、发展及制作技术的介绍,把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陆靖说,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既专精又兼通,而现代学术研究分得过细,培养的学生就相对显得基础不广不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的是以“本科水平、技术特长”为特征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就要打通这样的分割线,架起桥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树立起求实、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富有逻辑、理性驱动、敢于批判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创新意识,以及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