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家以及作家张经纬走进我校明学悦读体验中心,围绕“假如文物会说话: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为主题,与学生代表共同举行文化沙龙活动。活动由理学院承办。
张经伟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上海博物馆收藏八件国宝之一的“大克鼎”为例,将文物与历史结合,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他表示,文物研究并不是完全经验分析,也需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利用当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对某些青铜器进行X光的鉴定,这不仅可以看出青铜器的铸造年代,也可以对铸造的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查看金属所占的比例,分析出青铜器是属于哪个朝代、哪个地区生产的,同时也能利用这种手段鉴定青铜器的真伪性。“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朝代。”他通过《考工记》向同学们们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剑”文化,认为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代表着综合国力,指出“干将莫邪”真实“身份”可能是干越地区的青铜工匠。古代工匠长期积累经验,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寻找铜矿,也解释了古人当时迁徙的资源与地质原因。同时,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认为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也有了新的解释,人口迁徙使越国具备了超越吴国的优势。
在学生提问环节中,张经纬强调物质文化历史,每一种文物代表了一个时代,用物质流动的历史来重新解释文物,以此可以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历史脉络。他邀请同学们翻阅他最近出版的新书《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进行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物与历史的关系。
文/图:党委学工部